足迹
白袍小武僧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20章 中庸达道(第2页)

上一章目录存标签下一章

    人家说的很清楚,祸福将至,善,必先知之;不善,必先知之,故,至诚如神。
    所以,这和佛祖回答的“心垢灭尽,净无瑕秽。”,难道……,有区别吗?
    因此,真正要问的问题,其实是这个问题,到底什么善,而什么又恶,什么是万古长存的至高正道,而什么又是……,使人不明的……,魔道。
    《中庸》真正所讲述的,其实就是这个问题。
    喜、怒、哀、乐之未,谓之中。
    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
    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。
    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
    喜、怒、哀、乐,是人的情绪,而这些情绪呢,自然也就可以引人们的欲望。
    喜欢金钱美女、名利富贵,人们就会去不断的追求;恼怒别人欺负自己,人们就会产生报复的念头;悲哀自己总是倒霉,人们或是从此彻底放纵,或是重新振作,然后努力的奋图强;满足于自己的现状,便会心中非常快乐,然后小心翼翼的维持现在这种状况。
    也就是说,其实情绪所引的欲望,就是使人不断向前的巨大动力。
    所以呢,欲望,是断不掉的,也根本就绝对是……,不能断的!
    但是,欲望却是可以远离的,而喜、怒、哀、乐这几种情绪,也不是一直存在,它们也是有……,未之时的。
    未情绪的那种寂静状态,儒家就叫做中。
    而情绪产生了之后,却能够马上就寂静的中下来,懂得自己要有所节制,控制着欲望远离自己,这……,就叫作和。
    因此,寂静的禅定状态,就是天下人的根本,始终都保持着“心垢灭尽,净无瑕秽”的状态,就是天下人的修行通达之道。
    那么,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?
    很可惜,不是!
    这不是什么修行的通达之道,也根本就没有什么修行的通达之道,如果心中有了道,有了修行的概念,那么,就已经是走错了……,十万八千里啦。
    这只是一种勉强的,用文字所叙述的心得而已,天下所有的修行经典,也全部都是如此。
    因此呢,只有自己思考之后,找到了自己的修行之道,那才可以再没有任何的问题,算是也有一些只属于自己的……,心得体会啦。
    这事儿根本就没法儿说,而且说了也没啥用,就像《中庸》这本经典一样,其中就有一个方法——至诚!
    但是,人家作者做到了至诚,却不代表读者也能做到至诚,这也就为什么,真正能够前知的人,自古以来……,都很少很少的原因。
    如果过连至诚之道,都还是觉得很不理解,一头雾水的不明白到底该如何去做,才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个前知之人。
    那好,就再说一个很具体,也十分实在的方法好了。
    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
    非淡泊,无以明志;非宁静,无以致远。
    夫学,须静也;才,须学也。
    非学,无以广才,非志,无以成学。
    淫慢,则不能励精;险躁,则不能冶性。
    年与时驰,意与日去,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。
    悲守穷庐,将复……,何及?
    这就是为什么,卧龙先生很了不起,能够前知的根本原因,如果连这都觉得还是不具体,还是一头雾水的话,唉……,那就……,真是没招儿啦。

一秒记住新域名 https://www.zhenranwen.com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