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迹
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骄阳医馆名医榜(第2页)

上一章目录存标签下一章

    处方:
    龙胆草1og炒栀子6g黄芩1og柴胡15g车前子3og泽泻15g生地黄15g丹参3og川芎1og绞股蓝12g红花1og地龙1og山楂3og茯苓2og黄柏1og当归1og茵陈5og黄芪1oog
    药物用量功效分类配伍意义
    龙胆草1og君药:清肝胆湿热苦寒沉降,直达肝胆,善清肝胆实火、下焦湿热,针对口苦、阴囊潮湿、尿赤等主症。
    黄芩1og臣药:清热燥湿清上焦湿热,与龙胆草相须为用,增强清热之力;配合炒栀子(6g)泻火除烦,通利三焦,使湿热从小便而出。
    柴胡15g臣药:疏肝解郁疏畅肝胆气机,引药入肝;与龙胆草配伍,“升降相因”,防止苦寒药郁遏气机。
    泽泻15g佐药:利水渗湿利水湿、泻肾浊,与车前子(3og包煎)合用,增强清热利湿之功,使下焦湿热从膀胱排出;茵陈(5og)为“退黄要药”,善清肝胆湿热,现代药理证实其含茵陈蒿素,可改善肝细胞损伤。
    生地、当归各1og佐药:养阴活血生地滋阴清热,防苦寒伤阴;当归养血活血,合丹参(3og)、川芎(1og)、红花(1og)活血化瘀,改善肝内微循环,针对脂肪肝“痰瘀互结”病机;绞股蓝(12g)化痰降脂(含绞股蓝皂苷,调节脂质代谢)。
    黄芪1oog佐药:健脾补气大剂量补气健脾,托毒外出(《本草纲目》“黄芪补肝气”),针对乏力、气短、舌胖等脾虚证;配茯苓(2og)、山楂(3og)健脾化痰、消食导滞,杜绝生痰之源(山楂含山楂酸,可降脂消积)。
    黄柏1og佐药:清热燥湿清下焦湿热,与龙胆草、泽泻协同,增强治疗阴囊潮湿、尿赤之效。
    地龙1og使药:通络止痛咸寒通络,改善肝经循行部位(如阴囊、精索)的微循环障碍,缓解湿热瘀阻所致的局部不适;同时引诸药直达病所。
    六、复诊疗效分析
    -一周后效验:精神好转、阴囊湿潮及口干苦减轻,提示肝胆湿热得清;身体轻松,为湿浊渐化、脾气渐复之象。
    -二诊策略:效不更方,继服2-4周,待湿热大部清除后,逐步减少龙胆草、黄芩等苦寒药,增健脾祛湿(如加炒白术15g、薏苡仁3og)及养肝柔肝(如加枸杞子15g、制何乌1og)之品,兼顾“攻补平衡”,防止湿热复燃及肝阴受损。
    七、中西医结合调护建议
    1饮食管理:低热量、高纤维饮食(每日热量缺口3oo-5ookca1),忌食肥甘、酒精,推荐山药、茯苓、荷叶等药食同源之品。
    2运动干预:每日中等强度运动(如快走4o分钟),促进脂肪代谢,改善胰岛素抵抗。
    3监测指标:定期复查肝功能、血脂、肝脏声,评估脂肪肝逆转情况。
    按语:本案紧扣“湿热痰瘀互结+脾虚”病机,以龙胆泻肝汤清利湿热为核心,重用黄芪、茯苓健脾益气以绝生湿之源,丹参、川芎活血通络以消肝内瘀滞,绞股蓝、山楂降脂化痰以治其标。全方攻补兼施,既针对肝胆湿热之“标”,又顾护脾虚痰浊之“本”,体现了中医“湿热当清、痰浊当化、正虚当补”的辨治思想。
    后续复诊记录
    三诊(服药21天)
    证候变化:阴囊潮湿基本消失,口干口苦减至偶,尿色转淡黄,脱减少,头油明显减轻;仍感餐后腹胀,晨起痰多,舌体胖大减轻,苔白腻稍化(中后部仍厚),脉濡滑渐缓。
    检查反馈:肝功能alt从89ul降至52ul,甘油三酯从32o1l降至21o1l。
    处方调整:
    -减龙胆草至8g、黄芩至8g(湿热渐清,防苦寒伤胃。
    -加炒白术15g、薏苡仁3og(增强健脾渗湿,针对餐后腹胀)
    -绞股蓝增至15g(加强化痰降脂,对应血脂改善需求)
    医嘱:每日晨起喝茯苓山药粥,配合顺时针摩腹(促进脾胃运化)。
    四诊(服药35天)
    证候变化:体力显着提升,气短消失,体重降至185斤,阴囊干燥舒适;偶感两胁隐痛(肝络瘀滞未全消),夜间口干(湿热伤阴初现),舌淡红、苔薄白腻,脉弦细(湿去显肝虚)。
    检查反馈:肝脏声提示脂肪浸润程度降至25(轻度脂肪肝),bi=299(接近肥胖临界值)。

一秒记住新域名 https://www.zhenranwen.com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